河流调节、入侵动植物物种、全球气候变化和污染——人类正在严重影响河流和溪流的生态系统。
“因此,目前欧洲约60%的河流生态状况不佳。在德国,这一数字甚至高达90%左右。自2000年起生效的欧盟水框架指令就是为了弥补这一问题。”情况,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河流生态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可靠数据,”来自森肯伯格研究所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彼得·哈斯教授解释道。
Haase与他的同事JamesSinclair博士和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一起评估了来自23个欧洲国家1,365个地点的河流无脊椎动物的数据,以研究人为影响的时间趋势。该研究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上。
“基于这个独特的数据集,我们能够量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每年河流生态质量的变化,”Sinclair解释道。
Haase补充道:“为了评估人为影响,我们首先研究了1992年至2019年研究期间生物群落与其初始条件相比发生的变化。这使我们能够评估生态环境的长期趋势。质量达到欧洲水平。”
第一作者Sinclair继续说道:“我们发现,从1990年代到2010年,生态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敏感物种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表明人为影响有所减少,但这种积极的趋势在2010年左右停止了。必要的&luo;良好&ruo;生态状况平均而言,也尚未实现《欧盟水框架指令》中规定的“水质改善”。水质的改善可能是由于欧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地采取的措施,例如改进废水处理。
研究人员在首次为整个欧洲编制的生态水质概述中表明,自2010年代以来,改善一直停滞不前。科学家们将污染和栖息地变化等新的和现有的压力因素、气候变化等日益增加的负面影响以及新型杀虫剂或药物的引入等新出现的问题列为可能的原因。
第二步,研究人员将确定的生态质量与物种丰富度或多样性或动物群落组成等通用指标以及反映敏感物种发生情况的通用生物监测指数相关联。
“我们的工作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有大量研究报告的生物多样性有时相互矛盾的变化,即一些声称有所改善,而另一些则声称恶化。这是因为其中一些研究仅限于个体生物监测指数,尽管迄今为止还不清楚这些指数是否充分反映了生态状况,”哈斯解释道。
“进一步显而易见的是,生物群落对人为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具体取决于空间尺度。例如,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局部丰度或物种丰富度下降。然而,从区域来看,没有记录到总体变化,因为损失盖尔恩豪森的科学家们说:“这些变化会被其他地方的增加所抵消。或者,如果能够忍受这种变化的物种数量不断增加,那么物种数量甚至可能会增加。”
根据这项新发表的研究,许多研究中发现的生物多样性的不同趋势可能是不同空间尺度(地方、区域、大陆)或不同生物监测指数的结果。更复杂的是,大多数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缺乏人类影响之前的基线数据。
“然而,如果没有基线数据,就很难确定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由于人为影响还是自然波动造成的,”辛克莱说。
“我们的结果表明,如果没有足够的长期数据和仔细选择的指标,就无法可靠地表示生物趋势和人为影响。在迄今为止使用的指标中,只有物种多样性是反映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相当可靠的指标。生态水质。在未来的评估中绝对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哈斯总结道。